新技術新療法
消化道早癌內(nèi)鏡切除標本病理取材、制片及診斷技術
癌癥治療的關鍵是早診早治,提高浸潤前病變的檢出率,可降低癌癥相關死亡率。在消化道早癌中,以胃癌為例,根據(jù)《胃癌治療指南》, 內(nèi)鏡下切除治療主要用于淋巴結轉移風險低且可能完整切除的粘膜內(nèi)癌。早期胃癌的內(nèi)鏡黏膜下剝離術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ESD)或內(nèi)鏡下黏膜切除術(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,EMR),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。ESD及EMR切除術后標本的病理診斷為臨床早癌的后續(xù)治療提供依據(jù)。本技術吸取日本消化道早癌的取材及診斷經(jīng)驗,經(jīng)改進后創(chuàng)立了一套完整的取材規(guī)范、制片程序及診斷標準,規(guī)范取材內(nèi)容和報告內(nèi)容,目的是提高我國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率及治愈率,為臨床提供詳盡的標本信息,為早癌治療提供依據(jù)。
本技術難點有以下三個方面:
1、 標本取材:固定時大頭針固定位置需嚴格避開病變,不破壞標本。取材時需明確取材方向,區(qū)分口側及肛側,避開病變處切開,刀切面平整,確保每個切面都可以看到胃壁全層,確保每個切緣都清楚展示于切片。
2、 制片及切片:包埋時確保方向與取材的組織塊方向一致,按病變位置、大小等確定每塊組織的包埋面方向,確保包埋面平整。
3. 病理診斷:消化道早癌的診斷難度高,需嚴格判定腫瘤細胞浸潤深度、有無淋巴管侵犯、血管侵犯、是否有低分化癌成分、是否存在特殊亞型癌成分以及水平切緣、基底切緣是否切凈。
技術開展后能為臨床提供詳細的診斷信息,包括癌細胞浸潤深度、是否有低分化癌成分、是否存在特殊亞型癌成分、有無淋巴管侵犯、血管侵犯、以及水平切緣、基底切緣是否切凈。是臨床做病患風險評估的重要內(nèi)容之一,決定患者是否需要進行追加手術治療。術后病理診斷與內(nèi)鏡診斷相結合,可提高內(nèi)鏡下消化道早癌的檢出率,做到癌癥的早診早治。
上一篇: 膝骨關節(jié)炎疼痛難耐?看這里